我国大理石雕刻艺术历史文化悠久传承

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便中国大地,经济的复苏又为大理石雕刻业的再度兴起带来了生机。但是,由于近百年的战乱和建国初期的过渡期,使得技艺的传成受到了致命的冲击。我们现在的抢救工作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,因此,现存的老艺人就是无价之宝。长期以来,大理石雕刻行业作为当地人谋生的一种又苦、又累、又脏的职业,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才从事此行业。因此从事大理石雕刻行业的当地人很少,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,再者传统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已不再适应目前大理石雕刻的要求,造成新老更替不能更好的延续。现如今,即使是一些了解大理石的老人,也只会把大理石当作一种优秀的建筑材料,或者是制造府衙前的石狮和墓葬神兽的原材料,但几乎不能雕成小件装饰品,为平民之家所用;而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和孩子,则几乎都不知道大理石汉白玉的用途。事实上,很多著名的大型建筑,比如故宫、十三陵、人民大会堂、毛主席纪念堂和中华世纪坛,都使用了来自大理石汉白玉。然而,大理石汉白玉又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在公共建筑上使用的建材;它完全可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,成为现代人的玩物和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。

加大理石工汉白玉的劳作数百年来从未停息。尽管电动工具提高了石匠的工作效率,他们的生产流程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:石匠们把巨大的石 材切割成一定尺寸的石板或石块,而后“定大型”(粗加工)雕出作品轮廓,再通 过精心的雕琢、打磨,处理每一个细节。从1名石匠数日之内就能完成的人偶和玉兔一类的摆件,到几名石匠耗时数月才能完成的巨型石狮子,都通过这样的流程被雕刻出来。 

不过,与古代相比,现代的大理石汉白玉工匠更重视材料的科学分配。将雕刻大件作品余下的边角料制成小摆件,供观光客购买收藏,就是一种合理利用石材的新思路。我们知道,石雕的体积一定会小于石材的体积,举例而言,雕刻一尊80厘米高的石狮,很可能要使用100厘米高的石材。如果在古代,多出来的20厘米通 常会被当成是毫无价值的废料,但这块较小的材料完全可以雕成一个小摆件。在大理石汉白玉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,我们需要用‘文化创意’的思维火花,为这种著名的石材赋予全新的价值。我们也希望通过大理石汉白玉文化艺术节这样一个载体,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关注汉白玉艺术在21世纪迸发出来的创新之美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16 未来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咨询电话:010-56568998     联系邮箱:sercive@admin.com